您好!吉林省益合数据资产鉴证评估院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研究院简介 出版基地 创业板 知名专家 风险投资 行业研究 战略策划 全球财经 科研动态 企业评价
首页 - 科研动态 - 内容 打印】 字体大小:  
“十四五”系列研究之一|“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

发布日期:2020/4/7   发布人:管理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要开端,是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迈向高收入阶段的开局时期、实施创新强国阶段的开局时期。编制国家“十四五”规划,首先就是要对“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基本思路进行前期研究。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准确地把握“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准确地把握2025 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充分反映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准确地把握“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确保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创良好开局。

“十四五”期间,发展仍是第一要务,而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还包括文化生态国防等全面发展,以充分反映“五位一体”现代化总体布局; 基本思路是在现有五大发展理念基础上,围绕“一个中心、六大发展”进行构想,发展主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主线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造有效需求相结合,发展理念是六大发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安全,发展意识要强化三个意识: 危机意识、底线意识、韧性意识; 发展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布局是“六位一体”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十四五”时期的阶段特征

 

▌( 一) 发展评价

本文使用目标一致性方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相关数据,以及相关部委公开数据,对国家“十三五”规划七大主要目标和25 项( 实际为33 个) 量化指标的实施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同时分析进展滞后的目标与指标。

从经济发展指标的完成情况看,2018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900309 亿元人民币,首次迈过90 万亿元门槛,同比增长6. 6%,实现了6.5%左右的预期发展目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已接近60%的五年规划目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50.2% 上升到52.2%,距实现2020 年56% 的目标还有距离。从创新驱动指标的完成情况看, 2018 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1.5 件,接近12 件的五年规划目标, 2019 年将顺利实现。发明专利拥有量由86.6 万件增加至160.2 万件; 到2018 年第三季度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和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分别达到85.4%和93.1%,均已提前超过五年规划目标,我国已经形成世界最大的信息数字社会。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具体反映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1% 提高至58.5%,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从2.06% 上升至2.18%,距实现2020 年2.5%的目标还有距离。

从民生福祉指标的完成情况看,前三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7%,超过6.1%的五年规划目标,完成情况良好。前三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总计达4026 万人,年均增加1342万人,预计将提前实现5000 万人的规划目标。三年来总共超过3897 万人脱贫,实现规划目标的70%,未来两年脱贫攻坚任务依然非常艰巨。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9.42 亿人,实现五年规划目标90%的覆盖率还需要继续加大努力。

从资源环境指标的完成情况看,未来两年有望实现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总量控制在3265万亩的规划目标之内,但实现压力较大; 前三年单位GDP 能耗累计降低约11. 8%,有望实现15%的规划目标; 全国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优良比从21.4%达到79.3%,超过77.7%的五年规划目标,有望保持良好趋势。细颗粒物( PM2.5) 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前三年浓度年均下降8.4%,远超4% 的规划目标,有望超额完成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有望超额完成目标。劣Ⅴ类水体比例由8.9% 下降为6.7%,但由于水环境影响因素较多且复杂,水体质量变化趋势的不确定性较大。

总体来看,“十三五”规划前三年的总体进展符合预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表现突出,无论是约束性指标还是预期性指标,三年完成率都比较高。具体来看,2 项预期性指标滞后于时序进度,分别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4 项约束性指标目前进展正常,但完成规划目标压力较大,分别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单位GDP 能耗降低和劣Ⅴ类水体比例。

从国际视角看,“十三五”规划前三年实施期间,中国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持续高。中国平均增长率为6.7%,实现中高速增长,符合“十三五”规划大于6.5% 的预期目标,也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率3.4%。按购买力平价2011 年价格计算,中国GDP 从2015 年18.60 万亿国际元到2018 年22.26 万亿国际元,增加了3. 66 万亿国际元,占世界GDP 总量比重从17.1% 提高至18.8%,居世界第一位,比欧盟GDP 高出16%,比美国GDP 高出24%; 三年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 /3( 为35.3%) ,相当于欧盟( 28 国) 贡献率( 11.0%) 的3.21 倍,相当于美国贡献率( 10.2% ) 的3. 46 倍,相当于欧美合计贡献率( 21.2%) 的1.67 倍。我国人均GDP 已超过世界中高收入平均水平。按购买力平价2011 年价格计算,中国人均GDP2018 年达到17832 国际元,已经超过世界中高收入国家人均GDP( 17785 国际元) 。到2020 年,我国人均GDP 将突破2万国际元,将成为世界最大的中高收入国家,彰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际意义。

 

▌( 二) 现状分析

“十四五”时期主要面临八个方面的不平衡: ( 1) 社会供需不平衡。有效需求不足,传统生产相对过剩,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去杠杆、去产能等,与扩大内需市场不平衡。( 2) 经济结构不平衡。经济脱实向虚的压力巨大。农业增加值比重下降与农业就业比重下降不平衡,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过快,“三新”经济高速增长与传统产业改造不平衡,投资增长下降过快,与消费增长不平衡。( 3) 社会分配不平衡。收入差距依然很大,财富差距不断扩大,各类资产分布严重不均。( 4) 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差距有可能重新拉大,特别是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问题进一步凸显。( 5)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城市内部、乡村内部差距扩大仍为突出。( 6) 经济民生不平衡。经济增长与民生发展仍不协调。经济增长带来民生发展和受益分布不平衡,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还不高,而期望值很高。( 7) 生态环境不平衡。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供给能力不足,难以完全满足社会总需求增长,环境保护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脆弱、生产力水平低下,难以完全满足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 8) 对外开放不平衡。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不平衡,比较优势与创新优势不平衡,产品制造与标准品牌质量不平衡,沿海和内地开放程度不平衡,国际地位与国际话语权不平衡。

“十四五”时期主要面临的三个方面的不充分: ( 1) 创新驱动不充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遭遇“卡脖子”现象突出,特别是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我国科技在关键领域( 如芯片、高技术装备等) 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日益凸显。( 2) 产业发展不充分。我国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最大短腿,发展不充分、农村资源利用不充分、农民增收不充分的现状仍没有充分改善。( 3) 体制改革不充分。体制机制的滞后或不匹配,制约了发展的效率和效果,体制机制是一切发展的制度保障,是实现充分均衡发展的前提。目前体制机制的不充分问题仍较为明显,各地方政府缺乏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有效市场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

▌( 三) 阶段特征

从历史方位转变来看,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阶段特征:

1. 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逐步实现从速度到质量、从规模到效益的转变。

2. 迈向高收入及极高人类发展阶段。2017年,我国人类发展指数HDI 达到0. 752,在世界189 个国家和地区中排位为第86 位①,其中预期寿命为76. 4 岁,预期受教育年限为13. 8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7. 8 年, 2018 年我国人均GDP( PPP) 为16187 国际元( 2011 不变价格) ,已超过世界人均水平( 15939 国际元) ②; 到2025 年预计达到2. 46 万国际元,HDI 将达到0. 8 以上,进入极高人类发展水平( HDI≥0. 8) 。

3. 服务业主导阶段。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体,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60%左右,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50%以上,服务贸易迅速增长,全球竞争力从要素成本优势向创新为核心的综合优势转变。

4. 新型城市化阶段。2025 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2 /3 左右,城镇总人口规模在9 亿以上,占世界比重接近1 /5,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社会,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大动力。

5. 深度老龄化和少子化阶段。根据全国老龄办的预测, 2020 年将达到2. 43 亿,其中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 万, 80 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 万,预计到2025 年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从目前的2.4 亿人将突破3 亿。伴随“老龄化、少子化”现象出现,总抚养比不断增大。

6. 创新强国阶段。我国已经从“富起来”阶段迈向“强起来”阶段,从追赶强国时代到开启创新强国时代,从走向世界舞台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从世界大国转变为全球性大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创新强国方面取得重大进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以及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战略机遇期。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不仅要紧紧抓住、充分利用,更要主动创造新的战略机遇,中国本身就是世界机遇最大的自变量、因变量、动态变量。未来前景十分光明,未来挑战也十分严峻。

▌( 一) 战略机遇

1.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机遇。从基要生产函数来看,历次工业革命关键投入要素组合在不断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劳动力、少数技术和煤炭要素成为关键现代要素,表现为机械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资本、劳动力而且更多技术和石油、电力成为关键要素,表现为机械化、电气化等; 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信息、网络等要素成为越来越关键的现代要素,工业化表现为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 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信息、网络要素而且数字、智能、绿色要素成为关键现代要素,工业化表现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工业化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不仅继续完成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任务( 农业就业比重、农村人口比重继续下降,非农业就业比重、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还要大力推进第三次工业革命,更要成为发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创新者、引领者、贡献者,这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中之重,中国必须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5G 等关键领域进入领跑位置。中国还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帮助南方国家利用和赶上这场深远的工业革命。

2. 全球结构根本性变化的机遇。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一体化过程正在分化断裂,陷入极大的困境,更为世界带来最大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意味着许多新的可能。与此相对应的是,伴随着中国迅速崛起,新型的社会主义在21 世纪将日益表现出其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机与活力①。南方国家已经成为全球增长的重要动力,到2030 年南北方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将形成“六四开”,中国本身就是推动南方崛起、南北大趋同的最大变量和内生动力②。

3. 新时代国内发展机遇。我国具备了雄厚的物质资本基础,正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机遇; 具备了独立的、完整的、开放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机遇; 具备了世界级的消费市场基础,成为建设世界强大国内市场的战略机遇; 具备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基础,成为推动长期发展第一资源的战略机遇。

4. 中国为世界创造发展机遇。为世界创造最大的“中国市场”,争取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进口国; 为世界创造“中国创新”,争取成为世界第一大PCT 申请国; 为世界创造“中国绿色能源”,成为世界第一大绿色能源生产国、消费国、绿色创新国; 为世界提供“中国投资”、“中国金融服务”; 为世界创造“中国游客”; 为世界创造“中国全球治理方案”①。

 

▌( 二) 风险挑战

中国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内外部风险挑战。

1. 国内脆弱性的风险。进入新时代,国内脆弱性风险突显,主要包括: ( 1) 金融脆弱性。主要表现为国内金融体系脆弱性,如政策性金融机构过高的不良贷款率,保险业即将面临的大规模支出期,证券公司基础薄弱、外汇市场的隐性外债等; ( 2) 科技脆弱性,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我国科技在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日益凸显。解决国家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3)产业脆弱性,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空心化。许多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阶段后,都将制造业向国外进行转移,一方面当然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是也带来了制造业空心化的问题;( 4) 社会稳定的脆弱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分配不均问题逐渐突显,贫富差距扩大,2017 年基尼系数为0. 4670,较2015年上涨了0. 005 个百分点( 2015 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 462) 。这些差距的不断扩大将进一步加剧社会不稳定。此外,还有资源环境、能源安全、恐怖主义、债务危机、网络安全等内部挑战②。

2. 国际脆弱性的风险。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进入创新强国时代,也面临着国际风险和挑战,主要包括( 1) 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存在爆发地区性或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 ( 2) 全球气候变化,当中国在“十三五”时期提前达到高峰平台期,并在“十四五”开始下降,就会极大地推动全球进入高峰平台期或下降期; ( 3) 国际政治经济冲突。最大的挑战者来自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遏制,发动中美贸易战、支持台独分子、支持香港反对派、制造南海问题等。

总体而言,“十四五”时期仍处于紧紧抓住、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但更是需要主动创造的战略机遇期。中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主动创造新战略机遇,引领未来,同时也要主动规避相应的战略风险和挑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机遇积极走出去。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与主线

“十四五”时期,应以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造有效需求相结合为主线,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由此,建议“十四五”规划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五年发展规划”,发展仍是第一要务,而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还包括文化生态国防等全面发展,以充分反映“五位一体”现代化总体布局; 基本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六大发展”发展进行构想,发展主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主线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造有效需求相结合,发展理念是六大发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安全③,发展意识要强化三个意识: 危机意识、底线意识、韧性意识; 发展归宿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布局是“六位一体”高质量发展。

1. 高质量经济发展。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彻底清除去产能的制度障碍,积极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破除无效供给,推进钢铁、煤炭等行业市场化去产能,有序释放优质先进产能,不断增强优质资源供给能力。探索建立市场长效机制,综合运用破产重组等方式,积极推动“僵尸企业”清理机制,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及时腾挪市场供给有效空间,引导实现新的供需平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

2. 高质量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精细化发展。准确把握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分众化的特点,深入群众,把准需求,促进服务群众精准化。精准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就近办事难、服务资源分散、服务不落地等问题。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需要尽快补齐基层群众所需服务比较缺乏这块民生短板。

3. 高质量文化发展。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依托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不断重构文化产业全新的内容形态、文化业态和产业生态,并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挖掘文化产业的新价值,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4. 高质量生态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仍比较突出,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程,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明显短板。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以生态促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转型。

5. 高质量国家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全方位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将包括并取代市场化,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制度红利。通过“四梁八柱”改革的全面展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形成更具静态效率与适应性效率的中国制度体系。

总之,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综合体系,其根本内涵就是要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与效益的转变,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满足并提升十四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巨大需求与个性化需求。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与主要指标

 

▌( 一) 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在提高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 预期目标在6% 左右) ,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实现全员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收入同步增长,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中国制造进入全球中高端水平,新经济( 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成为重要产业,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提高,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 二)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人才成为发展第一资源,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 财) 富,各类创新要素大幅增加、高效配置,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重点重大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高水平,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对世界科技创新与应用作出重大贡献。

 

▌( 三) 实现高质量协调发展,三大效应更加凸显

消费特别是城乡居民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目的和来源,全社会投资效率明显提高,全社会基础设施现代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全保障进入世界前列。新型城镇化质量达到高水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社会保障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城乡融合发展达到高质量高标准。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形成,经济一体化达到高水平,发展空间布局优化达到高质量。国内与国际资源配置能力、协同发展能力、深度广度达到新水平。

 

▌( 四) 民生发展质量普遍持续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更加富裕水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中等收入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健康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达到较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14 亿人口全覆盖、生命全周期、服务全过程。教育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教育总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①,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 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左右。主要健康指标位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人均预期寿命和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均提高1 岁,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巩固全部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成果,实现高标准脱贫,集全国之力继续减少农村相对贫困人口( 每人每日支出5.50 国际元) ,尤其是解决区域性整体相对贫困。这是后小康社会时代的重大标志。

 

▌( 五) 生态环境总体质量明显改善,绿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资源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经济国家,主要自然资源( 特别是煤炭等化石能源) 指标与经济增长全面脱钩,基本建成全国性生态安全屏障,四类主体功能区发挥不同的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及提供不同的服务,单位面积绿色生态空间蓄积林木数量、产草量和涵养水量明显增加,力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入下降阶段,为履行《巴黎协定》作出国际表率和国际贡献。

 

▌( 六)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华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大国。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构建覆盖全体人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明显提高②,建成世界最大的文化旅游市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更美好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潮流、形成社会共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软实力、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 七)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全面加速推进

全面加速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国防支出占GDP 比重不断提高( 至少达到2. 0%以上) ③; 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全国科技创新力量在国防科技现代化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以重大工程为牵引,主要民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产品、先进技术等重大项目基本确立军事需求和军民通用的标准,实现军民两用的分类指导与管理,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 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系。

 

▌( 八)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显著进展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显著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的发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走在世界前列。

在选择主要发展指标上,是根据高质量发展主题和目标,一是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即经济、创新、民生、生态环境、文化五个维度; 二是基于历次五年规划的成功经验,特别是与“十三五”规划相衔接,既保持连续性,也增加反映高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是根据我国发展新趋势、新特点,提出了新的指标。由此构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共计33 个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为15 个,预期性指标为18 个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需要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全方位规划,系统谋划,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治理体系的高质量发展,确保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创良好开局。

▌( 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将围绕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要目标,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把创新放在首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继续引导好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调整转型中出现的新趋势,解决好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优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效益变革。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四个协同”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 二) 建设现代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

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主要目标,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培训服务,提高救助、低保、保险等社会保障水平; 大力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精准对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医疗卫生健康需求,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建立“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持续落实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理念,全面建立系统完善、层次分明、衔接配套、科学适用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围绕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形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 三) 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生态高质量发展

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放在突出位置,贯穿“五位一体”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推进主要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脱钩,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减灾防灾水平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下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气候适应型的社会。以生态文明建设倒逼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力争我国生态环境出现趋势性好转,为建成现代化的美丽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 四) 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适应新时代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深刻变化,通过加快文化产业提质、转型、升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文化需求。注重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转化,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文化,以文化资源创造价值、造福社会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深厚的价值基础,并不断提升文化附加值,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形态,从而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传统文化产业新动能,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实现技术为文化赋能、文化为产业赋能、产业为个体赋能的良性循环,让科技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 五)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治理体系高质量建设

体制机制改革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也是推进经济发展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十四五”规划要在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方面,持续推进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改革,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及区域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研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措施,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有效的财税体制、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深化税制改革,推动财税制度改革,建立公平统一、调节有力的现代税收制度。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路径,充分利用高新科技实现国家治理资源的整合,稳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阅读上一篇: 我们为什么需要图数据库?

阅读下一篇: 以项目建设为中心!景俊海强调要围绕这十个方面来做

               版权所有:吉林省益合数据资产鉴证评估院   

网站备案号:吉ICP备16004330号- 1      电话:18844086688             联系人:陈老师

 传真:0431-85833647     地 址:长春市建设街199号工信厅    mail:jccjyjy@sina.com